近日,住建部批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0378-2019,自2019年8月1日起實施。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同時廢止。
本次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
?重新構建了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
?調整了綠色建筑的評價階段;
?增加了綠色建筑基本級;
?拓展了綠色建筑內涵;
?提高了綠色建筑性能要求。
修訂思路:創新構建指標體系,與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統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根本目的;
?從百姓視角設計新的評價指標體系,凸顯安全、耐久、便捷、健康、宜居、適老、節約等內容;
?凸顯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
重新定位評價階段,確保綠色技術措施落地;
?綠色建筑的評價在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后進行;
?取消設計評價,代之以設計階段預評價;
?促進綠色技術措施落地,提高綠色建筑的運行實效;
增設綠色建筑等級,擴大綠色建筑覆蓋面;
?與國際接軌,增加基本級,分為基本級、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
合理設置評分項條文,提高評價標準易用性;
?聚焦主要綠色技術,減少總評分項的條文;
?提高條文的可操作性;
?取消不參評項,只設置得分或不得分兩類
擴展綠色建筑內涵,與建筑科技發展相適應;
?拓展綠色建筑內涵(耐久、服務、健康、宜居、老齡化…);
?汲取建筑科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理念(建筑工業化、海綿城市、健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BIM應用…);
?探索新時代綠色建筑發展新要求;
提升綠色建筑性能,促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更新和提升建筑在安全耐久、節約能源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提高和新增對室內空氣質量、水質、健身設施、垃圾、全裝修、適老適幼、服務便捷等以人為本的有關要求,多途徑、多角度提升綠色建筑整體性能,全面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的發展;
?原“四節一環保”框架調整為:1總則、2術語、3基本規定、4安全耐久、5服務便捷、6舒適健康、7環境宜居、8資源節約、9管理與創新。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具體內容詳見網址: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5/t20190530_240717.html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的公告
現批準《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實施。
本標準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戶網站(www.mohurd.gov.cn)公開,并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9年1月24日
《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具體內容詳見網址: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5/t20190530_240712.html
延伸閱讀
《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主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專業總工、環能院院長徐偉先生,為廣大讀者解讀《標準》編制背景、定位、歷程、主要內容與行業影響。
問題一:住建部在今年1月發布了國標《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公告,這引起了建筑行業同仁的廣泛關注,為什么要編制帶領性標準?標準如何定位?
徐:1980年以來,我國建筑節能工作以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編制和實施為先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尤其在降低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供暖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比例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建筑節能工作經歷了30 年的發展,現階段建筑節能65% 的設計標準已經普及,建筑節能工作減緩了我國建筑能耗隨城鎮建設發展而持續高速增長的趨勢,并提高了人們居住、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質量。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筑物邁向“更舒適、更節能、更高質量、更好環境”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近零能耗建筑標準體系的建立,即既要與我國1986年—2016年的建筑節能30%、50%、65%的“三步走”進行合理銜接,又要和我國2025、2035、2050中長期建筑能效提升目標有效關聯,指導建筑節能相關行業發展。帶領性標準的編制對未來強制性標準的提高有重要帶領作用,對建筑節能產品部品行業定位和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問題二:《標準》對國家建筑節能工作的意義?
徐:《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編號GB/T51350-2019,確實是2019年發布的重要磅國家標準之一。根據《2016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訂修訂計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河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有幸獲得國家委任,組織編制完成了這部規范。
《標準》緊密結合我國氣候特點、建筑類型、用能特性和發展趨勢,廣泛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對我國已完成的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項目進行深入研究,為我國實現更高室內環境舒服性和節能目標提供技術依據,為我國近零能耗建筑的設計、施工、檢測、評價、調適和運維提供技術支持;
《標準》對我國未來中長期(2025-2035-2050年)強制性建筑節能標準逐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標準》界定我國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關概念,明確包括室內環境參數和建筑能耗指標在內的約束性控制指標,提出相應的技術性能指標、技術措施和評價方法,開發近零能耗建筑計算和評價工具;
《標準》將對規范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市場,提高設計水平,促進節能減排,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及引導相關工程標準和產品標準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這是一部國際上通過國標形式對零能耗建筑相關定義進行明確規定、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體系、并提出中國解決方案的標準。《標準》的實施將對推動建筑節能減排、提升建筑室內環境水平、調整建筑能源消費結構、促進建筑節能產業轉型升級起到重要作用。
問題三:《標準》的編制依據主要有哪些?創新點又有哪些?
徐:《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以《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建筑節能氣象參數標準》(JGJ/T346)為基準,考慮我國不同氣候區特點,使用同一個百分比約束不同氣候區不同類型建筑難度著實很大,因此,對不同氣候區的近零能耗建筑提出不同能耗控制指標。嚴寒和寒冷地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70%~75%以上,不再需要傳統的供熱方式;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地區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降低60%以上;不同氣候區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平均降低60%以上。
問題四:早在我國發布《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之前,國際上已經出現了針對建筑節能減碳等方面的多種概念,如德國的“被動房”、瑞士的“近零能耗建筑”等,而且《建筑節能》作為學術媒體,在定期為讀者匯總國際文摘專欄內容時,瀏覽國際行業學術網站,也看到了一些相關文獻研究,《標準》是否對這些概念有明晰界定?又是如何使國家標準與國際理念對接的?
徐:從世界范圍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和歐盟盟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都積極制定了建筑邁向更低能耗的中長期(2020、2030、2050)政策和發展目標,并建立了適合本國特點的技術標準及技術體系,推動建筑邁向更低能耗正在成為全球建筑節能的發展趨勢。在全球齊力推動建筑節能工作邁向下一階段中,很多國家提出了相似但不同的定義,主要有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凈)零能耗建筑,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具有專屬技術品牌的技術體系,如德國“被動房”(Passive House)、瑞士Minergie近零能耗建筑等技術體系。因此,我國近零能耗建筑標準體系的建立,要考慮與主要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名詞保持基本一致,為今后從并跑走向領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產品部品出口國際奠定基礎。但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區氣候差異大,目前室內環境標準偏低,建筑特點以及人們生活習慣,都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異。因此,編制組通過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已有工程實踐,提煉示范建筑在設計、施工、運行等環節的共性關鍵技術要點,形成我國自有技術體系,指導我國超低、近零和零能耗建筑推廣,為我國中長期建筑節能工作提供支撐和引導。
《標準》中明確了近零能耗建筑(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為: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調、照明需求,通過主動技術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且其室內環境參數和能效指標符合本標準規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和行業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12)降低60%~75%以上;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 energy building)則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標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上述相關標準降低50%以上;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則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體和周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使可再生能源年產能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在這里我要延伸解析一下,能效指標是判別建筑是否達到近零能耗建筑標準的約束性指標,《標準》界定了我國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相關概念,明確了室內環境參數和建筑能耗指標的約束性控制指標。邁向零能耗建筑的過程中,根據能耗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及零能耗建筑,這三個名詞屬于同一技術體系。其中,超低能耗建筑節能水平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零能耗建筑能夠達到能源產需平衡,是近零能耗建筑的表現形式,三者之間在控制指標上也是相互關聯的。
在建筑邁向更低能耗的方向上,基本技術路徑是一致的,即通過建筑被動式設計、主動式高性能能源系統及可再生能源系統應用,大幅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主要途徑依次為:(1)被動式設計。近零能耗建筑規劃設計應在建筑布局、朝向、體形系數和使用功能方面,體現節能理念和特點,并注重與氣候的適應性。通過使用保溫隔熱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更高的外窗、無熱橋的設計與施工等技術,提高建筑整體氣密性,降低供暖需求。通過使用遮陽技術、自然通風技術、夜間免費制冷等技術,降低建筑在過渡季和供冷季的供冷需求。(2)能源系統和設備效率提升。建筑大量使用能源系統和設備,其能效的持續提升是建筑能耗降低的重要環節,應優先使用能效等級更高的系統和設備。能源系統主要指暖通空調、照明及電氣系統。(3)通過可再生能源系統使用對建筑能源消耗進行平衡和替代。充分挖掘建筑本體、周邊區域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潛力,對能耗進行平衡和替代。如果建筑節能目標為實現零能耗,但難以通過本體和周邊區域的可再生能源應用達到能耗控制目標,也可通過外購可再生能源達到零能耗建筑目標,但需以建筑本身能效水平已經達到近零能耗為前提。
問題五:《標準》編制前及編制過程中,已有關聯技術的示范項目或試點項目被業界了解,對于促進《標準》的具體編制有哪些幫助?
徐:我國的近零能耗建筑試點示范工作其實是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開始起步的,如2002年的中瑞超低能耗建筑合作,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英國零碳館、德國漢堡之家。2011年起,在我國住建部與德國聯邦交通、建設及城市發展部的支持下,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與德國能源署引進了德國建筑節能技術,建設了河北秦皇島在水一方、黑龍江哈爾濱溪樹庭院、河北省建筑科技研發中心科研辦公樓等建筑節能示范工程。2013年起,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建筑節能工作組開展了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節能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合作,建造完成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近零能耗建筑、珠海興業近零能耗示范建筑等示范工程,取得了非常好的節能效果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基于國際合作的項目,我們學習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近零能耗建筑技術體系。
問題六:《標準》實施后,建筑所有者、設計方、使用方在執行《標準》過程中是否會有政策扶持?
徐:確切地說,《標準》編制過程中,國家已經有相關文件呼吁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推廣建設,如2017年2月,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設示范,帶領標準提升進程,在具備條件的園區、街區推動超低能耗建筑集中連片建設,到2020年,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項目1000萬平方米以上。隨后,我國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北京市、石家莊市等省市針對超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廣的政策不斷出臺,紛紛提出發展目標,并給與財政補貼、非計容面積獎勵、備案價上浮、稅費和配套費用減免、科技扶持、綠色信貸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建筑節能減排是國家發展重要舉措,相信隨著《標準》的發布實施,將會有更加成熟的激勵政策推動建筑業的節能工作部署。
問題七:請您對《標準》推出后對建筑行業的技術影響,以及產業影響解析一下。
徐:《標準》提出的室內環境參數和建筑能耗控制指標,為我國實現更高室內環境舒適性和節能目標提供了技術依據,為我國近零能耗建筑的設計、施工、檢測、評價、調適和運維提供了技術帶領和支撐。以設計方法為例,區別于傳統建筑節能的指令性(規定性)設計方法,近零能耗建筑設計應以目標為導向采用性能化設計方法,以“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為原則,結合不同地區氣候、環境、人文特征,根據具體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綜合比選不同的建筑方案和關鍵部品的性能參數,通過不同組合方案的優化比選,制訂適合具體項目的針對性技術路線,實現全局優化。
《標準》提出的圍護結構和能源設備與系統等技術指標,較國內現行標準大幅提升,整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以外窗為例,傳熱系數的要求較現有標準大幅提高,與同緯度發達國家先進水平基本一致,如北京所在的寒冷地區居住建筑外窗傳熱系數限值為1.2 W/(m2?K),基本與德國外窗傳熱系數限值1.1 W/(m2?K)持平。以氣密性為例,在國家標準中進行明確規定并給出檢測方法。